蚂蚁阅读 - 历史小说 -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在线阅读 -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57节

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57节

    这话让沈卓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,朝廷往安宁岛迁民近十万,是为了确保安宁岛的首批居民都出自大安。

    那些居民哪怕远居海外,肯定依旧会坚持并发扬大安的习俗,对大安保持认同与归属感。

    朝廷往新三省迁民,名义上是考虑到新三省因多年来遭遇战乱,人口凋零、土地荒废现象严重,从大安迁居一些百姓过去,可补充当地的人丁缺口,帮助推动当地建设与发展。

    可事实上,朝廷还有借迁居百姓影响新三省的百姓,帮助新三省加速融入大安的目的。

    大安早在多年前,就在境内全面推行统一的官话,想让语言文字与习俗都与大安存在不小差别的新三省,彻底融入新三省,仅靠他们这些大安官员的努力,势必需要较长时间。

    但是随着大安直接往新三省境内迁民,相当于是直接以强势的态度,帮助新三省的本土百姓归化并融入大安。

    这次的迁民,也算是给他们这些官员提供莫大的帮助,虽然与此同时,也相当于是添了不少事,但沈卓觉得,相较于收益,值!

    而沈卓不知道的是,何殊决定再次大规模地迁民,固然有着他所分析出来的这些文化交融之类因素,还有一个重要目的。

    就是她发现朝堂上的这些官员的‘门户’之见实在根深蒂固,用语言很难说服他们,所以她干脆做出这个决定,让大批原大安的百姓迁去与原西月百姓混居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看他们还如何坚持那些内外之分?给新三省的百姓提供的优惠待遇,迁居过去的大安百姓也能享受到,看他们再以什么理由拒绝她的一些提议?

    第一百九十八章

    往新三省迁民的事告一段落时, 时间已经来到正宁十五年秋,返航船队带回了幕浮岛的瑞国因频繁遭遇海盗袭击,从而导致瑞国边境护军损失惨重,希望能够得到大安水师的援助的消息。

    虽然这是何殊早在将瑞王一行送到海外时, 就已等着的消息, 但是这个消息的到来速度之快, 还是让她感到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距离瑞王开国,时隔仅两周年,就已走到这一步, 可见在这个可以称得上是大航海时代的大环境中,瑞国所面临的压力之大。

    当然, 这其中所关系到的某些权力和利益的算计, 何殊也能大致猜得到。

    毕竟正像她最初所预想的那样,幕浮岛外来户的身份,将会成为瑞王统治幕浮岛的最大短板,很容易因此而受钳制。

    如今看来, 他应该是已经感受到其中难处, 并主动做出了选择。

    所以何殊欣然收下瑞王托船队带回的那些礼物,没有拒绝瑞王的出兵请求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 她还让人将这件事大大方方地公开在邸报上,让大安境内百姓知道,朝廷是出于人道主义,才会应瑞王所求, 派兵支援海外邻国。

    这是展现大安的强大,扬大安国威的大好机会。

    而大安的百姓在听说这件事后, 也确实都因此而生出与有荣焉之感, 为大安的强大而感到自豪, 认为大安派兵帮邻国打海盗之举,乃是充满仁义的正义之举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何殊还不忘让人在里面带私货,借此机会一再强调国防的重要性,这难免会让朝堂上的部分文臣感到有些不爽。

    可是随着何殊正式走到台前后,所展现出的施政能力不在正宁帝之下,还完美继承了正宁帝一直以来的执政理念与风格,积威日重,他们也不敢将那点小心思露出来。

    许多大臣都不明白在大安国泰民安,边境威胁也被逐一清除掉的情况下,为何正宁帝和太子不仅没有减少对各军的投入,也没有裁军,甚至还有年年增兵的计划。

    对屯居边境的各军训练也抓得特别紧,说是时刻都在准备战斗中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要知道以往的那些帝王,在这种盛世太平的大环境中,基本都会选择重文抑武。

    何殊没法给任何人解释一个国家若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,会在未来遭遇怎样的欺凌,她只能直接付诸实际行动。

    看着瑞王这次献给大安的这些‘出兵资金’,正宁帝心情复杂的感慨道。

    “看来瑞王这次又大出血了啊,出这么多,莫说请水师帮忙打海盗,就算是请水师直接驻扎到幕浮岛,我们也划算啊。”

    何殊笑着回道,“父皇怎知人家不是本就打着这个主意呢?”

    听到她这话,正宁帝顿时面露惊色。

    “这怎么可能呢?让其它国家派兵帮忙驻守自家,莫说瑞国现在是个独立的国家,就算是大安的属国,他也不能这么做啊,瑞王又不傻,怎会不知这里面的轻重。”

    嘴上虽然这么说,但是看到何殊那一脸笃定的神情,正宁帝的底气逐渐开始变得有些不足,但他仍然想不通,毕竟在他的印象中,瑞王可是个十分厉害的精明人。

    “正因知道轻重,瑞王才会做出这个决定,对他而言,大安可比幕浮岛上的那些本土势力可信多了,是我们帮助他、扶持他在幕浮岛上位,幕浮岛上的本土势力,却有可能做出挑唆岛上本土居民,一起针对他这位外来王的行为。”

    正宁帝若有所思地点头道,“看来瑞王在那幕浮岛上的处境看着光鲜,实则有些艰难啊,若我们大安真应瑞王所求,往幕浮岛派驻将士,岂不相当于是将瑞国变成我们大安的属国?”

    何殊却道,“变成属国,会让瑞王在幕浮岛的处境变得更为艰难,更受当地百姓的排斥与反感,不过我们可以结为盟国,以和平友好的名义建交结盟,帮瑞王增强他在幕浮岛的威望与影响力。”

    正宁帝有些狐疑的转头看向她,“皇儿该不会是早就打着这个主意吧?”

    要不然,她的反应能这么迅速?让他感到有种‘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’的早有预谋感。

    “怎么会?儿臣现在所做的这一切,都不过是顺应其势而已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个回复,正宁帝心里就有数了,在心中肯定了自己的判断。

    “对于皇儿到底在谋划些什么,朕不知道,也不打算过问,朕只希望皇儿在遇事时,要三思而后行,万不可顾此失彼,毕竟大安才是我们的根本。”

    这两年来,大安先是在海外多了一座岛,又将原本的西月国划拉到自家版图中,如今又要以友好盟国的身份,出兵帮瑞国打海盗守地盘,实在让正宁帝感到压力山大。

    毕竟他深知海外交通不便,信息传递不便的种种弊端,有些担心何殊将大安的势力触角扩大到如此地步,容易陷入尾大难掉的窘境。

    何殊知道他在顾虑些什么,态度认真地解释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不用担心,儿臣做这些,都是有考量的,从船队与水师带回的信息看,外海的一些国家都已开始在海上发力,他们的舰队驶向哪里,就会将哪里据为己有,而且是以残暴的殖民方式占据那些地盘,我们做不来那种事,但我们也必须要做好应对,不给那些外海的异邦留下可危及我们大安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考虑到管理等方面的不便,何殊没有建立日不落帝国的野心,但她想要做的是,让大安与周围的岛国结盟,结为以大安为主的利益共同体与防御战线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说这些,还为之尚早,毕竟现在的大安在海外所拥有的除了安宁岛,就是目前已经主动伸出橄榄枝的瑞国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左夫人正脸色凝重地看着丈夫道。

    “王爷,真要这么做吗?就怕大安的军队一来,会成为那些人的把柄,让您变得更难。”

    瑞王目光坚定地回道,“就算如此,我也要这么做,我们是大安人,我宁愿将这幕浮岛变成大安的第二座安宁岛,也不会便宜了那些外人。”

    这世上永远不缺忘恩负义之人,两年前,幕浮岛上的那些百姓大多都很感念他们的恩德。

    两年下来,经过他的用心经营与治理后,幕浮岛上的民生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后,有些吃饱了饭的百姓,在某些有心人的挑唆下,逐渐开始生出异心。

    海盗频繁袭岛事件,确实给瑞国造成不小的损失,但这其中到底藏着多少利益权衡与权力角逐,只有他们这些执棋人心里清楚。

    听到丈夫的话,左夫人的脸色稍缓。

    “大安可看不上这个麻烦,你没听说,那安宁岛的面积不比这幕浮岛小多少,本土居民本就少,还被海盗给祸害得所剩无几,大安直接迁过去近十万的百姓,直接能将安宁岛彻底变成大安的地盘。”

    瑞王苦笑着摇头道,“是我错估了这些异族的道德,他们心中没有道义方面的信仰与原则,想要教化,还需要较长时间。”

    可是那些本土势力太过急功近利,没给他留下这个时间,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搞小动作。

    哪怕他手下也拉拢的有批本土势力,但是架不住对方做事太没低限,双方相互较量下来,各有得失。

    所以他才下定决心要请外援,既然那些人总拿他是外来者的身份攻击他,他就亮亮实力,直接请大安出兵帮他镇场子,威慑那些心思浮动的本土势力。

    这幕浮岛在经历过早前的连年战乱,又有大批壮丁在出海当海盗后,身死海外,人口数量也就不到一百万的样子。

    再这么耗下去,死得更多,瑞国还谈何发展?与他不顾自己一大把年龄,还坚持选择出海的初衷相违背。

    说起教化的问题,左夫人忍不住皱眉,她出身自当年在大安最有底蕴的世族左氏,虽是女儿身,从小接受的也是精英教育。

    都说合城是边境要塞,民风彪悍,不通礼仪,可她在合城生活十余年,不仅不觉得边境百姓‘不通礼仪’,还住出了感情,很喜欢那透着豪爽与直接的民风。

    直到来了这幕浮岛后,她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不通礼仪,这里的男女关系混乱,不讲究什么人伦纲常,与他们大安的民风环境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那些早已刻在大安人骨子里的常识性东西,这里的人丝毫不以为意,这种差别,让她至今仍觉难以适应。

    “不知陛下收到王爷的手书后,会如何决定,若能应允,应该要不了多少时间。”

    他们已经听说大安直接在安宁岛驻扎一支水师,又在大安境内里征召新兵,扩充水师规模的消息。

    瑞王心情复杂地点头道,“希望一切顺利吧,朝廷此前应该是无意在海外占岛,不过安宁岛的出现,可能让上边的态度有所改变,想来陛下应该不会拒绝才对。”

    若朝廷早前有意在海外占岛,幕浮岛离大安的距离更近,大安若想拿下,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,完全不用便宜他。

    第一百九十九章

    接到朝廷的调令后, 赵晋仁即刻率领已经整装待发的水师出发,前往幕浮岛,随行的还有负责出访瑞国的鸿胪寺官吏。

    时隔多年后,鸿胪寺总算接到这种正式的外交访问活动, 让鸿胪寺上下都兴奋无比, 颇有种总算等到出头之日的感觉。

    若非瑞国出于某些顾虑, 还没有遣使者来大安,也就是双方目前并未正式建交,鸿胪寺卿恨不得亲自出这趟外差。

    不过众人心里都明白, 大安应瑞王之请遣使出访瑞国,就是在表态。

    有了这次的出访达成的默契, 接下来的建交, 将会是件水到渠成之事,他们鸿胪寺总算能够再次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而何殊在安排好水师出兵的事宜、鸿胪寺的出访事宜后,就将精力投入到在大安的秋收,以及教席与大夫的考级事宜上。

    虽有几个地区分别遭遇到轻重程度不一的灾害天气, 对秋收的粮食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, 但是各省的粮食总产量仍然高出历史记录。

    只是分别列出大安各地的粮食产量后,一眼可以看出新三省的产量是最拉后腿的那个, 新三省总产量最高、亩产最高的那个省,也不及大安其他省份中表现最差的那个省的一半。

    这还是新三省今岁还算风调雨顺,没有遭遇什么灾害天气的情况下,最重要的是, 那新三省境内,都有大片的肥沃田地。

    早在往新三省派驻官吏时, 何殊就曾考虑到那边的农业水平较为落后的现实, 特意抽调出一大批的司农官员, 负责指导新三省的农业生产事宜。

    在大安为新三省供应了大批优质农作物良种的情况下,这么低的产量,着实让何殊感到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也让她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事实,就是大安虽是以和平手段将新三省纳入大安的版图,但是那些百姓对大安的认同感并不高,大安官员在当地的工作难以开展。

    唯一能让她稍感欣慰的,是新三省中有几个府的产量表现还算出色,达到了大安产量在及格线以下,表现较差的那些府的平均值。

    考虑到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,是多方面的,何殊没有因此而训诫新三省的官员,只是回头就让人将正宁十五年的秋收数据刊在公开邸报上。

    正宁帝看到初稿后,赶紧来找何。

    “皇儿,那新三省毕竟是新纳入我们大安的,这么做,也太不给面子了吧,朝廷派去的那些官员,也都还算尽职尽责,这样多打击人哪,而且我们心里都清楚,这些省份的产量,是逐步提高的,早些年的产量,比这新三省的产量多不了多少啊。”

    何殊笑着扶他坐到一旁道,“父皇这是误会儿臣的想法了,儿臣将这些公布出去,可不是为了打击大安派去的官员,而是为了能助他们一臂之击,想要敲打的目标是那些本土官员,想要刺激的对象,是那些本土百姓。”

    是人都少不了攀比心理,时隔一年之后,那些百姓现在多少都已接受西月国不复存大,他们已经成为大安百姓的事实。

    同为大安百姓,大安其它地区的粮食产量,尤其是同类作物的亩产,产量差别竟能如此大,势必会感到心痛与不甘。

    毕竟在朝廷为他们免除税收的情况下,产出的粮食都是他们自己的,不管是因别有用心之人的挑唆,还是因为他们怀着排斥心理,才会选择不听从大安官员的安排,如今受损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。

    通过这些详实而又直观的数据,甚至可以让他们一目了然的看出自家的损失有多大,对于新三省的本土百姓而言,这绝对是个莫大的刺激。

    正宁帝仍有些不大肯定,“你确定这么做后,不会让新三省的那些本土居民对大安更为排斥,不会让朝廷派去的那些官员寒心?这么一公开,可就相当于是让他们在大安全境丢脸。”

    “目前看来,确实有些丢脸,但这丢的只是一时,等到一年后,这些数据都提升起来后,就会成为他们实打实的功绩,能被派到新三省去的官员,就没有一个是傻的,他们会明白的。”

    事实也确实如此,收到朝廷送来的最新一期邸报时,安月省的巡抚张长平瞬间领会到上面的用意,乐得差点忍不住在人前失去表情管理。

    在安月省任职一年,积累下的各种不满和郁气,都因此而消散大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