蚂蚁阅读 - 其他小说 - 北雄在线阅读 - 第1094章吓唬

第1094章吓唬

    “听说朝中已经决定重开科举,这事俺们都不太懂,都督见多识广,能不能跟俺们说一说其中利弊?好让咱们心里有个底。”

    官场中人凑在一处,话题很多,如今最热门的恐怕就属科举了,大家心里倒是都明白,此乃朝廷论才大政。

    可科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,知道的人只是一小部分,像武士彟,张亮之辈都不甚了了,说到底,前隋施行科举的那些年,成效不大,也不成规模。

    而且由于门阀的抵制,人们对科举的印象趋于负面,现在朝中传出重开科举的风声,各处都有人在议论。

    他们身居要职,想不关注都不成,尤其让他们担心的是,他们出身很低,书本都读过一些,可却和那些读书人没法相比。

    开科取士之后,他们就有些担心会受到波及。

    李靖沉吟了一下,他早已听到了些风声,最近与人书信往来之中,也有人告知他此事,问他有何真知灼见。

    但他行事谨慎惯了,只要诏令未到江陵,或者皇帝亲自传书予他,他就不会轻易说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尤其是他现在掌握方面大权,说出来的话会代表很多人,许多人也会受到他的影响。

    此时他便看了看李大亮。

    李大亮心领神会,开口便道:“都督忙于政务,哪里顾得上这些,依我看啊,朝中即便有重开科举之意,近几年也不过是试行而已。

    天下战乱已久,民心思安是大势所趋,可各地官吏良莠不齐,很多都曾效命于诸侯麾下,心怀异志者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,可为治平之辅也。

    其他的好处嘛,俺也看不太清,只不过察举之制弊政丛生,从汉末到前隋,官场之弊有目共睹,朝中可能也是有鉴于此,才欲以科举之制代之,我看再过些年,科举官许就要成官场正途了。”

    他说的虽然笼统,可却有所见地,李靖暗自点头。

    另外那两人咂摸了一下其中滋味,比较寡淡,这就是出身所带来的缺陷所在,所处层面不同,眼界也就不同。

    可他们毕竟非是常人可比,武士彟想了想就道:“这般说来,那南人岂不占了大便宜?不说其他地方,就说江陵这边读书人就很多。

    科举一开的话,论起摇笔杆来北边的那些怎么能和他们相比?那选来选去,官位岂不都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?”

    李靖觉着可以说两句了,便笑着道:“那倒不至于,前隋科举是各地选才,再送去长安进行终选,南人就算占优,也不会如你所言那般让南人包揽全局。”

    武士彟点了点头,嘟囔了一句,“那不和选秀差不多了?”

    几个人听了不由大笑,显然前隋科举官并非正官的概念还是影响到了他们,即便李靖和李大亮都认为科举很大可能会代替察举,他们对科举官也免不了轻视之意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科举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    听话听音,张亮就道:“那这么说来,以都督之见,施行科举已是朝中既定之方略了?”

    李靖对这个话题没多大兴趣,到了他这个地步,是科举还是察举对他都没什么影响,他也不愿去管这些。

    如果再年轻个十岁二十岁的说不定还成,现在嘛,他只想着在功业上能更进一步,最好是能开疆拓土,青史留名那种,科举这种事显然不在他的计划范围之内。

    于是他便模棱两可的道:“也许吧……可能还是察觉和科举并行……怎么?德正难道要上书进言不成?”

    知道了张亮曾在女儿座下走动过,他敦厚本性不改,立马对张亮产生了些责任感,对待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。

    张亮察言观色的本事那就不用说了,从河南就练出来了,而且不论是李破还是李密,都有些喜怒无常,他在这两位身边任职,想不长进都不成。

    此时有所察觉之下,心中不由大喜,知道这话听上去不很客气,但显然这是大都督将他当做自己人了。

    他连连摇手道:“俺是什么人都督又不是不知道,俺连科举是个什么都不甚了了,哪能就此事上书?那不是难为俺呢吗?”

    李靖哼了一声,稍板起脸道:“那就莫要多问,你要回朝为官,在此等朝廷大政上面,一定要谨言慎行,切忌不懂装懂。

    前隋施行科举时,你们只知道应者寥寥,最后还不了了之了,可那二三十年间,有多少人头因此而落地?

    名相高熲晚节不保,难道只是因为他是杨勇的老师?”

    嗯,李靖又犯了好为人师的老毛病,说的有些过了,但却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,吓的武士彟和张亮两人再也不敢多言科举之事。

    张亮把小算盘也收了起来,科举是当今的热议话题,他掌管着军情司,就好打听小道消息,回京之后若皇帝问起,他便想着将地方上人们的言论一一汇报一下。

    现在被李靖一吓唬,立马绝了这方面的心思,决定一旦被问起,他就装糊涂,反正他出身草莽,不知文人的那些事也很正常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李靖吓唬了一下人,心里多少有些得意,其实这倒不是单纯的唬人,也都是他的经验之谈。

    当年关于论才之制的政争波涛汹涌,激烈异常,前隋朝野内外几乎都被卷入其中,李靖那时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,怎会独善其身?

    他的老师前隋吏部尚书牛弘乃文坛大儒,是科举制度在朝中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,曾几次主持选才大典。

    所以李靖自然也就成为了牛弘的追随者。

    而他们的对立面就太强大了,以高熲为首的门阀世族,连带着太子杨勇,都是察举制度最大的受益群体,他们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“敌人”。

    最后杨勇被废,高熲失宠,反对科举选才,和皇帝对着干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,但朝中失利,可不代表他们真的败了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在前隋举步维艰,最终趋于废止。

    对于李靖本人就更为倒霉,几十年沉于下僚,其中就有他支持科举的一些言论的原因。